查看原文
其他

历史上的天涯,竟然有这么多耐人寻味的精彩故事!

精美天涯 2022-08-02

天涯发布

服务人民,传播天涯正能量,共建精美天涯

关注


天涯区的历史故事

“三亚口据州上游为东路扼要之地,有民村三,曰三亚,曰羊栏,曰妙山,相距各五六里,形如品字。”

——清光绪《崖州志》

1冼夫人获赐临振县汤沐邑

《隋书》“列女传—谯国夫人”载:隋开皇十年,“夫人亲载诏书,自称使者,历十余州,宣述上意,谕诸俚獠,所至皆降。高祖嘉之,赐夫人临振县汤沐邑,一千五百户。”


这就是冼夫人在立下赫赫战功、安抚岭南十余州之后,隋高祖据功赐冼夫人以临振县为“汤沐邑”,即临振县作为冼夫人供赋食邑。


据说冼夫人派白虎将军到临振县龙塘盆地立坛,与众峒首歃血盟誓,归化中原王朝,该地点就位于今天的文门村一带。

2唐代临川县的设置

唐武德五年(622年)中,从临振县析出临川县,故址在明崖州“东一百三十里盐场西南山中”。


依其描述,该盐场当在三亚东西二河交汇地带,“西南山中”则位于金鸡岭山麓至槟榔村一带。


唐宋时期的临川即三亚河的通称,临川县辖境为包括天涯区在内的整个三亚河流域;河口码头曾经称为临川港,于清代雍正六年才更名三亚港。

3宋末“三巴大王”割据一方

明正德《琼台志》载:“咸淳三年,陈明甫、陈公发窃据临川,自驾双龙大舟,衣服、器用逾法越制,大书榜文自号‘三巴大王’,睥睨军印,占本军五十余村税户”。


书中记载的陈氏兄弟曾在郎凤岭凿石为栏,养殖玳瑁。


后不堪官府相逼,占据鹿回头岭长达七年,建“连珠寨”,自号三巴大王,割据一方,劫掠往来商船,垄断贸易。


朝廷派钦州太守马成旺率领亲军前往镇压,大战临川港,攻破连珠寨,陈氏败走,在马岭等地重招兵马对抗官兵,又历三年才击溃被擒,处以极刑。

4天涯区回族村庄的形成

随着中亚伊斯兰教的兴起和扩张,唐宋以来不断有回族先民沿海上丝绸之路进入海南。


当时在越南南部据有一个占婆国,首都占城,整体占人都皈依伊斯兰教。


宋元以来,占婆和真腊、交趾不断发生战争,不断有占族人漂洋过海来到三亚避祸。


后来,交趾吞并占婆,形成大越南,又有大量占人来到海南,各港口都有聚集。


其中一部分在元明之际来到三亚里聚族而居,形成番村和番人村,即今天的回新村和回辉村。


后来岛内其他占人多向这里聚集,成为海南回族的基础来源。

5明初回族礼拜寺的建立

早期三亚境内的回族主要聚集在大蛋港和酸梅铺一带,元明之际大量占城回族迁入崖州,很多聚集到三亚村和羊栏村一带安家,并且在羊栏建起了第一个清真寺。


正德《琼台志》载:“礼拜寺,在州东100里番人村,洪武间建。中只作木龛刻番书。以一个为佛奴,早晚鸣焚。有识番书者称‘先生’者,俱穿白布法衣,如回回之服。寺中席地念经,礼拜,过斋日亦然。”


明成化九年(1473),又建成羊栏清真北寺。这两座清真寺,是天涯区回民最早的建寺记录。

6军事防御系统的形成在海南岛活动的日军水上飞机

明初洪武年间,为防“黎患”,崖县设立11处烽火台,包括三亚里、临川港烽火台。


明嘉靖十六年(1537年),崖州设立11处大营,其中椰根营位于天涯区槟榔村一带,下设27个子营,后废弃。


万历十八年(1590年),鉴于倭寇和海盗猖獗,在三亚河口北岸设立白沙水寨三亚分寨(总部海口白沙港),拨有兵船27艘,到万历45年驻有水军300名。


崇祯十年(1637年),在镇压王亚锦、王亚郁之乱后,为防黎患,又在三亚里设立三亚营。


清顺治18年复立三亚营,编制48人,三亚港50人,后来还设有三亚炮台。这就是明清三亚河一带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设置,至清末才废弃。

7海盗侵入三亚港

康熙42年(1703),不明海盗驾船7只登三亚港劫掠;


康熙43年,海盗石起孙等人驾船进入三亚港劫掠,琼洲水师刘成功督兵船追剿,到乐盘海湾,海盗开炮抵抗,官兵死战,杀死海盗数人,缴获船一只,大小炮12门,鸟枪等武器53件,并生擒石起孙等46人,斩首示众。


道光12年(1832)海盗冯生等率人窜入三亚港,均被守营军兵击沉,多人被擒获斩首。


道光22年曾有海盗梁亚球等百余人泊船三亚港,攻扑林家村,劫掠一空。


同治4年,有外国军船驱赶18只海盗船窜入三亚港,毙100余人,船均被烧毁。余贼进三亚境,官军乡勇迎击,贼众夺商船逃走。

8勘定南疆海天边界事件

清代康熙47-57年(1708-1718),随着国家疆域意识的觉醒,朝廷曾组织第一次全国性版图勘测活动,用于绘制《皇舆全览图》。


当时有苗曹汤“京差三大人”“于州东下马岭刻石”,这就有了天涯海角景区中“海判南天”石的由来


雍正11年(1733),崖州知府程哲又在附近礁石上题刻“天涯”二字,民国27年(1938),又有琼崖警备司令王毅题刻“海角”二字,为今天的天涯海角风景区奠定了文化基础。

9清真寺勒立《正堂禁碑》

元明以来,随着番疍人家在三亚里和三亚河口的大量汇集居住,地方官府开始编籍管理。


清乾降十八年(1753),回辉村清真古寺勒立《正堂禁碑》,示谕各里各埠番疍人家,共同遵守官府规定,在划归各自里埠的近海海岸采捕,不得私行越界,也不能多带米粮远出。


《正堂禁碑》是回民和疍民的管理条例,是清代针对少数族群律法的重要例证。

0三亚港一带早期盐田的开发

三亚河出口一直多滩涂湿地,自古有晒盐的传统,到清末更是形成大规模产业。


同治8年(1869),广东电白人李隆春到三亚勘察,同崖县人投资开辟润和盐场。


接着,广东源兴公司派经理程国桥投资建源东、济源、永利、合利、丰源等盐场;杨百楠投资在三亚建设和丰、源安等盐场,李永基在三亚建设安源、源源等盐场;文昌人高丰先后投资在红沙建设裕济等14个盐场。


此后还有光绪34年(1908),广东电白县盐田经营者李隆春在三亚附近开辟天日盐田。


以上盐场为1955年成立的榆亚盐场前身,三亚盐业规模到民国初年居海南之冠,为三亚现代工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。


猜你喜欢的文章

► 文化 | 纵贯天涯区的美丽母亲河

► 天涯区肖旗港里的故事,不一般!

► 天涯文化丨那些蕴藏在岁月里的历史

编辑:天小涯

欢迎关注“天涯发布”

天涯资讯第一平台 领略天涯魅力

中共三亚市天涯区委宣传部

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

让太阳拥抱你

记得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